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記憶中的東港王船祭

筆者:李實強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作者速寫】李實強先生,七十一年畢業於空軍機械學校航空工程科,曾服役戰機、快砲工廠維修場,九十一年退伍後,從事野外觀察及民俗研究,現任屏東野鳥學會理事,「阿緱文學會」常務監事。 去年秋天,東港大橋前的三岔路口豎立了一面大型看板,告示著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就要開始,主辦單位熱誠地邀請鄉親父老能抽空參與盛會。 看著告示牌,想起服役時住在東港的同袍鄭明龍,邀請我和兩名來臺協助空軍維護二代機的義大利籍技師羅南索和亞德里恩〈Lorenzosa、Adeline〉,去他家「吃拜拜」,並觀賞「王船祭典」。我將同袍好意轉達兩位外籍友人,他們原不好意思打擾,我說這是傳統「臺灣文化」,乃欣然同往。 來到東港,只見街上張燈結綵、車水馬龍,到處是人潮。繞境遊行隊伍,伴著鞭炮聲和鑼鼓聲,震耳欲聾,鎮上善男信女,虔誠、歡喜地迎接這三年一次的地方慶典,熱鬧極了!我們將車子停得老遠,再徒步前往王船擺放的地點「東隆宮」。 兩位義國同伴東瞧西看,一邊興致勃勃地聽我說著臨時惡補來的「王船祭」典故,十分有趣。東港鎮是臺灣出產「黑鮪魚」的著名漁港,常見漁民及東南亞國籍的漁工,少有金髮碧眼的洋人出現;兩位「老外」為了參觀王船祭前來東港,引起當地居民好奇,帶著孩子們熱情地向他們揮手,道聲:「哈囉!」他們也熱情揮手回報。 東隆宮內供奉著「溫王爺」,宮前一整面的金鉑牌樓,有如一塊黃橙橙的大鏡子,被落日餘暉映照得閃閃亮亮、金碧輝煌;據說這一面金鉑,時常請人擦拭維護,工人為了防止刺眼的金光,必須佩戴太陽眼鏡或是護目鏡來工作。 百姓們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過日子,但是瘟疫、疾病、煞氣、厲鬼等「壞東西」,如若揮之不去,居民就藉由種種儀式,為地方祈福,為自己及家人求平安;東港漁民自然也要祈求上蒼保佑,讓大夥出海都有好漁獲,並且平安返航。 富麗堂皇的王船,在「送王」那天凌晨焚燒,象徵帶走瘟疫、疾病、煞氣、厲鬼;而且為了確保驅離那些壞東西,燒王船時,須保持安靜,不能講話,過程中也不能回頭觀看,祈望惡運隨著燃燒後的王船遠去。 造價昂貴的「王船」,沒幾天就會被焚毀,對當地居民而言,那是趕走惡疾的象徵,一點都不覺得可惜!但是,為了教育的目的,東隆宮特地製作了一艘王船的模型,送給位於台中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藉此將東港鎮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民俗活動,介紹給國內外人士認識。 吃過拜拜,我們因還有要事處理,無法留至深夜觀看「王船祭」完整過程,但經同袍講解,對東港風俗民情已有初步認識。 一轉眼十年過去,往日和羅南索、亞德里恩,一起去明龍家「吃拜拜」,看東港「王船祭」的喧鬧景象,再次浮現腦中,心海起了陣陣漣漪;羅南索後來娶了臺灣媳婦返國,我們至今仍然藉著電子郵件,互相祝賀耶誕、新年快樂。(點閱次數:695)